【最美高原奋斗者】在泉湾,她为黑颈鹤筑巢
2025-04-16 10:06: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进入4月,黑颈鹤再次来到青海湖畔,多杰措毛又要忙碌着给湿地中的黑颈鹤筑巢。
“黑颈鹤很谨慎,筑巢时,它就在远处注视着我们。筑得巢不好,就不会孵蛋。”4月14日,见到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共和分局泉湾保护站生态管护员多杰措毛时,正碰上她巡护,每周两三次、每次来回几十公里的巡护工作,她一次也没落下过。
多杰措毛所在的泉湾保护站管护区域主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镇。这里的黑颈鹤一次次在网络媒体上“出圈”,当下正是黑颈鹤栖息的关键节点,也是管护员多杰措毛重点巡护的时段。
“生态变好了,能看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藏羚羊、藏野驴、大天鹅、黑颈鹤……多杰措毛向记者描述自己看到过的动物,神情兴奋,脸颊带着高海拔地区特有的高原红,笑起来时灿烂的笑容仿佛可以化解一切烦恼。
今年27岁的多杰措毛出生在青海湖畔的牧民家庭,自2023年加入生态管护队伍以来,从巡护监测到社区共治,从科研协作到生态传播,似乎在青海湖的碧波中,总有一处倒映着她的身影,湖畔的湿地绿草中,总有一处铭记着她的足迹。
多杰措毛不会开车,徒步巡护是她的特色,背着相机和望远镜的日常巡查巡护,是她守护这片土地的核心任务。无论酷暑严寒,她都坚持穿梭于湿地、草原、河道间,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轨迹,记录水质变化数据,排查污水处理场及垃圾填埋场隐患。
每一次巡护,往往长达数十公里,弯腰捡拾垃圾、俯身观察植被、驻足记录物种,冬季寒风刺骨时,需徒步穿越积雪覆盖的草场;夏季烈日灼烤下,需忍受蚊虫叮咬与沼泽泥泞。但正是这份坚守,让青海湖的斑头雁、藏狐等珍稀物种得以繁衍生息,维系着“草-河-湖-鱼-鸟-兽”共生系统的平衡,巡护员成为生态网络的“前哨”,在垂直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青海湖是鱼鸟共存的地方,泉湾辖区内代表性的水鸟有大天鹅、黑颈鹤、斑头雁,我已经能准确掌握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每天守护它们,非常有意义。”多杰措毛说。
碧波荡漾青海湖。如今的青海湖,水质优良率达100%,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若你行走在青海湖畔,总会与壮美绮丽的风光或牧民的笑脸撞个满怀。
保护黑颈鹤,是多杰措毛作为生态管护员的日常。每年繁殖季,在尕日拉湿地,多杰措毛与牧民协作,选用水草、草膏等材料搭建人工巢穴;每到雨季,湖水暴涨威胁巢穴安全,多杰措毛冒雨加固巢基,连续奋战保住黑颈鹤的“产房”,这份成果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科学保护的智慧。
从书本到大自然,多杰措毛在大学期间观看过很多纪录片,其中对她触动最大的是《第三极》。尤其是看到人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让她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话题。
如今,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用创新监测数据优化黑颈鹤筑巢点位,结合牧民传统经验改良材料筑巢,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回升,这一切都让多杰措毛感到无比幸福。“我生长在这么美的地方,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现在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还有什么比做这样的事情更荣幸的呢!”多杰措毛说。
“自2024年参与‘牧民影像培训’项目以来,多杰措毛与牧民组建泉湾影像小组,拍摄了一系列展现青海湖自然生态以及牧民日常劳动生产的纪录片,闲暇时,她还会用方言向牧民讲解禁牧政策、垃圾分类知识。”泉湾保护站站长余晓巍介绍。
晌午,多杰措毛和同事以一碗奶茶、几块干馍结束了午饭,带上望远镜、巡护日志等必备用品,继续去为栖息的黑颈鹤筑巢。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