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之城文明转身,清明祭扫遇见绿水青山方法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2:18:00    

清明时节,岭南大地春意盎然。在茂名,焚烧纸钱、鸣放鞭炮的传统祭扫场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寄情、绿树成荫、集体追思的新图景。

当移风易俗触及千年习俗的深层结构,这座好心之城探索出了一条兼顾人文关怀与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治理智慧路径。

生态安葬,让生命回归自然的哲学转身。“这片草坪不仅是安息之地,更是生命教育的课堂。”站在茂名市殡仪馆草坪葬园区前,负责人展示着设计蓝图。今年清明期间,50位逝者选择长眠于这片绿茵之下,他们的骨灰将在可降解容器中与大地融为一体。这种“入土为安”的现代化表达,既延续了“落叶归根”的文化基因,又赋予了“生生不息”的生态内涵。

集体仪式,成为公共精神培育的情感纽带。4月3日上午,在茂名市殡仪馆、茂名市金凤山纪念园和高州市殡仪馆,一场以“生态节地,绿色清明”为主题的集体公祭活动同步举行,近150人参加,通过诵读家书、敬献鲜花等新祭扫方式,寄托家属对逝者的哀思。这种新型悼念仪式,将个体哀思升华为集体记忆,特别是在安葬着革命先烈与建设楷模的纪念园,私人祭扫被赋予公共价值,构建起连接个人情感与集体精神的新型文化纽带。

生命之树,促进祭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4月2日上午,“植一棵树,添一片绿,寄一份哀思”主题公益植树活动在电白区七迳镇吉岭开展,近百人种下1200株新苗,演绎着“逝者与青山共生”的生态寓言。村民李伯在茶花树前驻足,“以前烧纸老担心山火,现在看着树苗长大,就像先人还在守护家乡”。这种“哀思变现”的绿色账本,让传统文化获得现代性转化。

在多元共治下,茂名祭扫有了新解法。以清明节为契机,茂名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协同机制。相关部门制定年度工作方案,节前线上发布殡葬移风易俗倡议书,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文明祭扫,不焚香烧纸。线下,推广树葬、花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以敬献鲜花、踏青追忆、集体共祭等绿色方式缅怀先人。

茂名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明期间,全市40个提供现场祭扫的殡葬服务机构共增派服务保障人员1532人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50561人次,祭扫车辆9760辆次,实现祭扫人流、车流安全有序,文明祭祀、绿色祭扫。

撰文:叶洁 通讯员 卢珊

【作者】 叶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