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运动营养餐”炼出强健体魄!看顺德这所乡村小学玩转“大体育”
2025-04-16 15:24:00
两年前,北京出台政策,提出了“加强儿童友好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增设一批‘安心通学路’”的工作要求。在昨日举行的北京市“安心通学路”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两年的推进,“一校一策”交通治理方案已在全市多所学校落地。在东城区,多校、多部门联动打造“安心通学路”,创建“童行友好”环境,成为北京深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个成功样本。
步道两端接送孩子胡同内交通秩序大幅改善
从地铁东四站出口出来,要连续穿越多条狭窄胡同,才能走到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沿着灯市口北巷一路走过来,可以看到路两侧密集分布着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北京景山学校(小学部)、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其中,灯市口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小学部就连校门都紧挨着,不仔细看会误认为它们是同一所学校。
昨天下午4时许,北青报记者在灯市口小学门口看到,尽管这两所学校的家长们都陆续赶来接孩子,灯市口北巷却秩序井然:胡同内没有机动车通行,一边是色彩明艳的彩虹步道,一边是醒目的家长等候区。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小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排队走出校门,在指定区域与家长会合后,便在家长的带领下沿着彩虹步道有说有笑地离开了。
“其实步道在上学时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这条步道总长260米,家长只需要将孩子送到步道的入口处,孩子们就会在民警、老师、家长志愿者和保安的护送下进入学校,实现手递手闭环接送。” 灯市口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吴健介绍,灯市口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小学部两所学校师生加起来超过3000人,采用共用步道两端接送的措施,大幅改善了胡同内的交通秩序。
除了学校门前的交通环境大变样,与灯市口北巷相交的灯市口大街,交通拥堵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在放学时段,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线交警正在执行高峰勤务,通过临时性隔离措施和引导,机动车通行更加有序。一边的人行步道上,也有清晰的通学路标识,将通学路从胡同延伸到城市道路上。
优先融入通学方案街区建设治理有的放矢
采访过程中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灯市口北巷两侧没有尖刺的低矮植被,反倒是充满童趣的宣传牌随处可见,儿童友好理念贯穿始终,这也正和东城区打造“安心通学路”的初衷相符。
东城区教委主任周林介绍,东城以“安心通学路”建设为突破口,将校园交通治理与老城更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打造“胡同慢行环线”,串联多所学校与社区公园,实现“步行上学、一路通达”,在东直门地区、永外地区、灯市口地区、中天地区的建设中,优先融入通学方案,还组织学生参与街区设计,让治理方案更具可行性与亲和力。截至目前,东城已累计施划通学路170余条,家长等候区、安全岛200余处。
除了通学路,东城区还采取了多项交通管理措施对学校周边交通环境进行治理。东城交通支队、秩序管理大队大队长田颖涛介绍,按照“临主次干道学校”“胡同支路内学校”“学校集群区域”三个维度,交管部门对应采取了“辅路禁行”“路段禁行”“限时单行”“限时进行”“区域优化”五种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灯市口地区高峰时段拥堵时长平均缩短15分钟,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交通秩序显著改善,违法停车减少70%,师生及家长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性显著增强,校园周边事故率下降90%。
围绕四大方面发力齐抓共管保障师生安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6月1日,北京市23部门联合出台《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儿童友好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增设一批‘安心通学路’”的工作要求。经北京市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安心通学路”主要是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合理施划交通线路、规范设置标志标识、加强引导管理等多种措施,保障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以及为儿童提供临时活动空间,并兼顾家长等候空间需求。
据介绍,北京市“安心通学路”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展学校周边交通治理,对上下学时间和地点进行优化调整,有条件的学校增设出入口或实施错时上下学等管理措施;二是增设适儿化交通标志,对学校周边交通信号灯等交通设施设备采取适儿化改造;三是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周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加强紧急报警装置、实体防护设施等安全设施建设;四是配齐“警察队伍”“教师队伍”“安保队伍”“志愿者队伍”四支队伍,齐抓共管保障师生安全。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刘畅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