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寻保传”·秦蜀古道检察蓝】⑯ 南郑:古道文脉在法治守护下重焕生机
2025-04-28 16:39:00
【来源:陕西检察】
南郑是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其名始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南郑境内的米仓古道,是连接陕西与四川的极为重要的一条古栈道,起于汉中南郑,穿越米仓山,故称米仓道。米仓主干道经南郑境内的青树镇、黄官镇、红庙镇、喜神坝,然后穿越米仓山,进入四川省南江县桃园镇,最后可直达巴中,全长约120多千米。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川陕两省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交流。
南郑区青树镇欢喜岭村路段有一座咸丰年间筹建的古石桥,被当地村民称为“定波桥”。据考证,定波桥重修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60多年,通体由巨型条石堆砌修建,单拱结构,形制完整,是今日南郑境内古米仓道上遗存的最为完整的古桥梁建筑,有着较高文物保护价值,2022年1月被南郑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改后的米仓道定波桥全景
2024年10月,南郑区检察院在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时发现,米仓道定波桥处于无效管护状态,桥面上被村民搭建柴房,堆积柴草,桥两端杂草丛生,存在未设置文物保护标志,未确定管护责任单位并签订保护协议等问题,古桥遗迹有损毁灭失风险。该院迅速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加强对米仓道定波桥的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同时针对保护中出现的困难,检察机关还组织召开了专题保护座谈会,邀请文旅局和青树镇的分管负责人共同协商米仓道定波桥的保护工作。
检察机关制发的检察建议引起了各方重视,文物保护机关和当地镇政府共同召开米仓道定波桥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积极推进各项古桥保护工作。清理了村民在桥面上搭建的柴房和堆积的柴草,还原古桥基本风貌,在古桥遗址树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明确了具体保护范围,在前后桥头设置了隔离防护网,确保文物安全和行人安全,同时确定文物管护责任单位,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书。南郑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助力文物保护,让古桥焕发新的生机。
米仓道定波桥《司法保护令》标识牌特写
为进一步加强米仓道定波桥的保护,形成更强、更有效的保护合力,南郑区人民法院、区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共同签发《司法保护令》,围绕米仓道定波桥的保护提出“四项禁令”,划定法律红线,确保保护范围内不出现新建、扩建、添加建筑物或构筑物,古桥历史风貌不被侵害。
《司法保护令》标识牌揭牌仪式
回首整个案件的办理过程,检察干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责任的厚重。“桥虽小,却保留着百年的印记;桥不高,但连通着米仓古道,保护好定波桥,不仅是保护好一个文物,更是守护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信念的延续。”检察干警感慨道,“每一处米仓古道遗迹,都是历史交给我们一份‘卷宗’,作为新时代的检察人要奋力写好新时代的‘答卷’,守护好定波桥,守护好米仓古道,守护好历史和民族根脉,永继川陕先民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让米仓古道的历史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来源: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
陕西检察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