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三重“组合螺丝”推动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34:00    

风正巴渝

市民族宗教委原党组书记陈文森,无视组织原则,搞“一言堂”,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大搞权钱交易;潼南区委原副书记、区政府原区长李成群,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长期把公权力异化为谋私的工具,大搞隐性腐败......“一把手”是一个地方系统的“领头雁”,既是事业发展的引擎,也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个地方、单位政治生态好不好,关键看“头雁”有没有切实做好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管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要让“头雁”飞得正、行得稳,必须拧紧三重“组合螺丝”。

焊牢“限位螺丝”规范权力运行。“一把手”主政一方、掌管一域,一旦偏离正确方向,就容易带坏班子、搞坏队伍,成为“污染源”,污染一方政治生态。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也屡见不鲜,剖析这些“一把手”从“好干部”沦为“阶下囚”的堕落轨迹,除了理想信念动摇、外部“围猎”外,更多的是廉政风险防控不到位,手中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项目“一手抓”,最终栽倒在权力的漩涡中。权力脱轨,必然滋生腐败。让“一把手”带对方向,必须焊牢“限位螺丝”,从规范权力运行源头入手,围绕权力运行轨迹,紧盯资金决策权、政策执行权、选人用人权等廉政风险点,制定权力运行清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监督体系,让“一把手”职责权力可查、可控、可纠正。

淬硬“承重螺丝”压实责任担当。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一把手”肩负着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的重任,但现实中,有的作风不实,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干工作装样子、走过场,贻误发展时机;有的喜欢“作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透支发展潜力。“一把手”不论是作风纪律,还是干事创业,都必须多表率、少表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发挥“头雁效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事业发展。要紧盯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点项目等,持续拧紧监督发条,确保重点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要跟进到哪里。对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履行管理监督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必须坚决追究“一把手”责任,倒逼“一把手”履职担责。

校准“传感螺丝”强化日常监督。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很多“一把手”从基层做起,职务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一旦身处宽松软的监督环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围猎”、走上错误的道路。校准“传感螺丝”,将监督关口前移,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关键时”。“一把手”首先要以身作则,自觉置身于监督之下,主动接受同级班子成员、下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监督,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最管用、最有效,上级“一把手”要把监督“探头”深入到下一级,确保下级始终谨慎用权,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工作格局。同级班子成员直接参与集体决策,对“一把手”的监督具有天然优势、也最清楚最了解,同级班子成员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把手”作风如何、政绩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注重了解群众的政绩评价,获取来自一线最真实的信息,多渠道、多层次掌握“一把手”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孙晓燕)

原稿点击:拧紧三重“组合螺丝”推动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