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37:00    

新华社银川4月2日电(记者邹欣媛、梅鹏鹏)清明将近,思念绵长。在宁夏银川福寿园人文纪念园,张女士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将可降解的骨灰坛庄重地安放在草坪中,亲手覆土、撒花,让亲人的骨灰以另一种方式“入土为安”。

“这是妈妈生前的心愿,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更长久的寄托。”张女士语气坚定地说。

在这场清明节地生态集体安葬暨社会公祭活动中,6位逝者的骨灰通过集体深埋、草坪葬等形式安葬于园内。

从2016年至今,银川市已经连续十年举办此类活动,倡导殡葬新风尚,让更多市民了解节地生态葬,以简约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节地生态葬。新华社记者 梅鹏鹏 摄

节地生态葬主要是采用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骨灰撒散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让骨灰融入自然,与花草树木相伴。

近年来,宁夏持续投入资金在多家公墓陵园建设节地生态葬的安葬和纪念设施,并通过奖补政策鼓励更多家庭参与。据介绍,2010年以来,宁夏全区共有6300多位逝者选择节地生态葬,其中银川市为4100多位实施生态安葬逝者家属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1700多万元,节地生态安葬率达17.5%。

园内设置的网络祭扫空间。新华社记者 梅鹏鹏 摄

在园区入口处,一块满载哀思的电子屏幕引人驻足,这是网络祭扫空间——“彼岸信箱”,逝者亲属只需通过微信平台,便能将心底的牵挂发送给亲人;“云祭扫”服务专区同步开设,市民可通过线上平台献花、留言,实现低碳祭扫。

“我们近几年尝试推出新的生态祭奠方式,比如采用高温高压等技术把骨灰凝结成‘生命晶石’,将思念定格于方寸之间;去年又引入‘水溶信笺’,这是由植物合成的木浆制作而成,入水即溶,家属在信笺上写下思念之语,亲手放入祭祀池中,无尽深情在水中缓缓传递。”银川市福寿园常务副总经理林毅说。

朵朵落花是生命的续写,阵阵松涛是思念的回响。“节地生态葬以树为碑、以花为铭、以水为魂,让生命回归自然,它让我们看到,对生命的至高敬意,亦能以守护自然的方式传递。”宁夏殡葬协会会长李治贵说,愿逝者安息于青山碧水之间,愿生者传承大爱、勇毅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