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乱检查” 有何新方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2025-04-02 07:32:00
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科技正成为开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核心驱动,广州2.8万律师也正在经历职业重塑。3月31日,“科技赋能 法智同行”广州法律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供需对接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办。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法律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需对接会,会议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展开讨论。
广州市律师协会会长邓传远介绍了广州律师行业的科技化进程:广州市律师协会创建“4401”智慧生态,建设“律兴”智慧律协系统,现已研发26个智能系统,通过“律兴”APP整合提供59项服务功能,成为全国首个代表律师协会参选全国智慧司法创新案例并获奖的项目。
此外,广州市律师协会重点推进完善“协会管理”“会员服务”两大平台,实现服务“零跑腿”、管理“全闭环”。
各大律师事务所也纷纷加入到这场数智赋能中。目前,各所积极探索“大模型+垂直领域”融合路径,形成“智能咨询-电子办案-云端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新体系,智慧法治生态已初现峥嵘。
——自主研发“ETR律所管家”,通过律师智能匹配、在线预约咨询、案件协作管理等数字化服务,提速增效;
——创新打造“资产堡垒”知识管理系统,实现50万+法律文档智能索引;
——融合研发“壹卷”刑辩智能系统,构建智能量刑预测、案件协同等模块,推动刑事辩护专业化进程。
——自主开发“小律同学&法律AI问答”,通过接入DeepSeek,利用其推理能力+自有数据库形成智能问答系统,累计使用超10万人次;
——搭建“网络法精灵”,开发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网络法合规咨询等核心功能,方案制定时效提升25%。
从“单兵作战”到“科技共生”,每一位律师都是智慧法治生态的节点。广州律师团队与科技公司共同打造智能执法管理系统,解决执法实务中的痛点,通过智能文书系统有效降低90%以上的文书工作,助力律师摆脱事务性桎梏。
“科技不是替代,而是解放。”律师原峰表示,“之前三天才能理清的案卷,现在通过法律科技,半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我能把更多精力专注于‘人’的价值,投入真正需要法律智慧的地方。”
对话:法律科技是否会取代传统律师业务?
“目前,法律科技对传统律师业务最大的冲击在于一些基础性的律师工作会被取代,比如说法律法规和案例的检索、合同审查、文书生成等等,而这些事务正是当下青年律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广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郜超表示,青年律师应当主动拥抱变革,用技术赋能而非被技术取代,要充分利用自身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学习和掌握法律科技工具的运用技巧,提升工作效率,让工作插上翅膀,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
郜超认为,智能系统是律师的辅助工具,相当于给律师配了一个“超级助手”,而并非替代品。因为智能系统无法替代律师的核心能力,例如对案情的策略性分析、法庭辩论、人情世故的沟通协商、对法律原则的灵活运用、对案件的法律价值判断等等。
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医疗仪器不会取代医生一样,AI可以让律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专注于高价值工作;就像计算机普及后,打字员岗位消失,但催生了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
AI时代,未来五年广州律师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郜超认为,可能会实现全流程智能协同系统的普及化,AI协同律师工作系统将深度渗透律所运营,实现三方面突破:前端系统通过AI解答客户的基础咨询,自动分析客户需求,匹配专业领域律师,解决传统律所案源分配效率低下的痛点;在中台知识管理系统,基于AI大模型的自我进化能力,构建实时更新的法律知识图谱,实现案件文书和报告的智能生成,大幅减少律师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后端智能办案体系,从文书自动生成、证据链梳理到庭审策略推演,AI可完成70%左右的基础工作,使律师能聚焦诉讼策略制定、案件经验判断、情感沟通等核心价值的创造。
“未来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更侧重于人性化服务、创造性解决方案和跨领域协作能力,律师与AI形成互补而非对立关系。”郜超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越、魏丽娜 通讯员:李毅、吕佳娜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