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七独支玛:匠心耕耘织情怀 让指尖技艺活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4:25:00    

宁蒗县永宁镇瓦拉壁村是一个典型的摩梭村落,家家户户保存着祖母房、经堂和木楞房等摩梭传统建筑,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摩梭生活习俗。


阿七独支玛用麻线纺织制作手工艺品。(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摩梭妇女善于用麻线纺织制作服饰、手工艺品等,不过,随着一代代老人相继去世,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不断流失。出生于1964年的阿七独支玛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承着摩梭民间濒危的传统手工纺织和服饰制作技艺,收集整理了12个摩梭纺织传统图样、创新出各类具有摩梭特色的织品,默默坚守着古老的摩梭手工纺织文化记忆。


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博物馆里的纺织手工艺品。 (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走进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博物馆,只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阿七独支玛正坐在木质织机前忙碌着,伴随着织机发出的节奏声,她的手指在经纬间翻飞,多色棉线交织成繁复的菱形纹样,简单的麻棉线瞬间被编织成绚烂的“彩虹”。


阿七独支玛向客人展示纺织手工艺品。 (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阿七独支玛说,“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编织纹样很多,但是我们注册下来的商标里面,只有12个图案。”


2003年,阿七独支玛开办了手织厂;2008年,以“阿七独支玛”命名的商标注册成功。在阿七独支玛看来,每一件纺织品一定要用摩梭人世代相传的麻棉线,才能织出手工的温度。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阿七独支不断创新,推出了适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工艺品。


摩梭人12个非遗传承纹样。(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瓦拉壁村有67户431人,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保留着浓厚的摩梭传统风貌。十几年来,在阿七独支玛的影响下,村里160多名妇女从事手工艺,最多的时候,周边几个村落从事工艺的妇女达到900人。阿七独支玛还先后被评为丽江市民俗民间工艺继承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博物馆被评为“云南省非遗工坊”。(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如今,每年到访瓦拉壁村的游客约5000人。阿七独支玛通过“体验+交流+互动”的模式,让游客参与手工纺织、皮革盔甲制作、摩梭传统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体验,变“流量”为“留量”。


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博物馆里的纺织手工艺品。 (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阿七独支玛摩梭非遗博物馆还有不少高校的学生、老师过来研学。该馆现有17名非遗传承人和45名手工纺织妇女,先后被评为 “丽江市非遗工坊”“云南省非遗工坊”“云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其党支部先后获评 “丽江先锋”“宁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