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勒指纹锁售后24小时联系方式维修查询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4-22 20:43:12
大禹,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其英雄事迹可说是家喻户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有关于大禹的画像或雕像,而大禹最为人熟知的形象莫过于手持耒耜(音:雷四)的形象了。
有这样的
也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当然,我们不是单单来欣赏大禹雕像的,而是来认识大禹手持的工具——耒耜。耒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耒耜是两种相似的工具。耒就是一根尖木头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横梁而成;耜就是经过改进的耒,一个尖头变成两个尖头,再将尖头改成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这就是大禹手中拿的东西。
青铜耒
耒耜为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汉代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如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而郑玄也认为上为耒,下为耜,所不同的是,以为耜为金属刃口的专称。根据《管子·海王》等记载来看,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而且也为出土的实物所证实。耒耜一直用到秦汉,直到汉代出现直辕犁后,耒耜才逐渐消失。
《农书》中的耒耜
大禹治水的措施,即通过开山挖土等方法疏通河道去泄洪。耒耜在治水中的用途自然是挖土,也因此大禹的形象多为手执耒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