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分期付款
2025-01-23 23:27:12
西湖畔旁,有两个人的墓碑。一个是大英雄岳飞,2023年贺岁档电影《满江红》就是说岳飞衍生的故事。另一个人就是于谦,是明朝知名的大英雄,也是刑天英雄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清代大诗人袁枚有诗为证: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虽然中国历史学习是以明清相称,但是在文化上,是以宋明理学相提并论。于谦是洪武朝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于谦是正经明朝培养的人才。而明朝又是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关键时期,明朝在世界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可以说,明朝培养了无数世界型人才,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而这些世界型人才中,于谦是他们中的第一位。
于谦
于谦生于洪武朝,在永乐朝考取进士,在宣宗朝成为御史,自此开始传奇人生。
明清有很多为官清廉者,但是不知为何,他们中很难见到于谦。事实上在于谦外放十九年中,于谦清廉的声名是朝廷上下皆知的。
大明朝有个特点,那就是廉耻。虽然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明码标价索贿,但是于谦从来都是两手空空去见他,王振碍于名声也不敢对于于谦做什么事。当然王振这种人是有人巴结的,通政使李锡为了巴结王振,把于谦打入狱中。一时间山西、河南百姓群情激昂,在民间造起势力,请求释放于谦。而当地藩王晋王、周王等也上书朝廷,可见于谦名声之大。
上下都为于谦求情,这一十九年间,于谦清廉为官,下爱百姓,上忠朝廷,这种作为的官员,在历朝历代都是稀罕人才。
于谦
北京保卫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战,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想到,北京保卫战是一场影响世界进程的大战: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蒙古帝国和大明帝国国力的对峙。
蒙古帝国在大明统一天下之后,就逃离北京,在蒙古高原继续存在,中国史书称之为北元。北元有很多藩属国,与中国大明麾下的朝鲜、琉球一致。其中,瓦剌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我们常称作为瓦剌蒙古或者卫拉特蒙古或者厄鲁特蒙古,但是这些都是音译。从严格意义来说,瓦剌是没有称帝的理由的,因为瓦剌没有法统依据,他们是蒙古帝国征服地区的臣民,在蒙古帝国受到大明攻击后国力衰弱之时,有着自己打算的游牧帝国。需要注意的是,瓦剌蒙古可不仅仅是中国地盘,事实上它的地盘是很大的,甚至是有领土在欧洲。
问题的关键是,蒙古帝国,也就是北元帝国对于瓦剌突袭大明什么态度呢?事实上是放任,因为北元也想重回中原。与此同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今天北方俄罗斯土地的金帐汗国,对于瓦剌和大明的斗争,都是虎视眈眈。
就算是瓦剌内部,也不是统一一块。明史记载的瓦剌领袖也先,其实是一个太师,他和瓦剌帝国的首领脱脱不花也有矛盾,而脱脱不花是明朝的受封藩王。所以也先对于明朝这一仗,是一场决定非常多内容的一仗。
与此同时,大明内部也有很多问题。此时最重要的问题既不是所谓的兵纪松弛,也不是所谓的王振瞎指挥。其实最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和平,大明军队已经没有多少野战能力。不少大明人认为就应该享受和平,打仗,是穷力巴该干的事情。这种不尊重军事的行为,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巨大代价。
而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亲征的部队有个奇怪的拐弯,现在很多人分析是王振回老家带领明军乱走队伍。这里不采纳这个观点,而是另一个观点:明英宗御驾亲征来到大同附近,看到了大同城外死亡的十余万大同军民,被吓住了。
明英宗这么被吓住是不是怯懦的人的行为?其实不是的。在一千年前就在大同附近的参合坡之战,大将慕容垂看到自己的士兵死伤那么多,一代英雄呕血而亡。
而明英宗为什么会被吓住,除了死人多之外,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自从辽金元三代边陲、作为辽金两朝京华的西京大同府士兵,在投降明朝的时候,军力并未受损。可是这么一支大明强力边军,就这样被瓦剌军队屠杀在野外,这是明英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可见大同边军被瓦剌军队杀害了多少,可见瓦剌军队之强。此刻明英宗内心最大的声音,恐怕是又被这些文官骗了。要知道在明英宗亲征之前,东到辽东西到甘肃,一路上都有瓦剌军队作为。恐怕明英宗收到的消息是,大同附近只有小股瓦剌军队,他可不知道大同城下有瓦剌军队主力。
证据就是大将郭登后来在于谦任命下在大同指挥军队的时候,手下只有百余人,马不足百匹,大同人马死光了。
于谦
明英宗是彻底怕,慌忙逃窜慌不择路,被瓦剌军队围困土木堡,有土木堡之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统领北京保卫战。
于谦做了很多事,这里说几个重要的。
首先是迎立明代宗朱祁钰,自此明英宗朱祁镇成了太上皇。
其次是号令勤王,全国有一半军队都赶赴到北京城下。
第三是断也先的粮道。郭登赶赴大同任总兵的时候,手下只有百余人。北京保卫战打了一年半,此时郭登的骑兵已经数以千计,经常和瓦剌军队正面硬抗,是也先最为头痛一人。郭登离开大同,留下精骑兵一万五千人,大同军民不无感谢郭总兵护卫城池之恩。
此外,陕西甘肃也有明军在攻击瓦剌补给线。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思路是用农耕经济拖垮蒙古游牧经济。北京保卫战以大明完胜瓦剌结束。但是瓦剌也留下了一个钉子,那就是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
严格意义来说,瓦剌是撤退的,势力还在,这也是瓦剌影响后期世界历史的客观条件。
于谦拯救了大明帝国。
于谦拯救了大明帝国
夺门之变细节不说,这里只说和本文有关要点。明代宗朱祁钰去世,在继任者还未登基之时,忠于明英宗的几个大臣合谋迎立明英宗为皇帝,此事做成了,明英宗复辟。
明英宗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于谦。
因为于谦迎立明代宗,在明英宗看来,这是大逆不道。
至于于谦对于社稷的贡献,明英宗置若罔闻。
于谦被抓,按照要求被搜家。可是于谦家徒四壁,带队的锦衣卫都忍不住都流下泪来。
于谦被杀当日乌云密布,好像连上天都为他落泪哭泣。
于谦雕像
那首“石灰吟”,仿佛是于谦的自我诤言: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朝廷顶梁柱,社稷紫金梁。于谦被杀,天理不容。无头的于谦就是大明人心中的刑天,他的形象完美阐述了刑天英雄。
在这里说两个于谦去世的影响。
首先是于谦保卫了北京城,改变了欧亚格局。
瓦剌发起的北京城保卫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呢?是侵略战争吗?从历史的轨迹来看,恐怕不是的。瓦剌发起的是内战,而北京保卫战也反映出大明朝廷的战略疏忽。
瓦剌发起的是内战,主要表现为瓦剌部落对于明英宗的善待。事实上对于瓦剌部落来说,忠于北元与终于大明并无区别。瓦剌善待明英宗的举动让整个蒙古部落分散开,一时之间没有其他蒙古部落希望攻击大明,毕竟大明是整个欧亚大陆能够完整击退蒙古帝国的势力,蒙古人也要考虑后果。这瓦剌和大明看上去在打仗,说不定是做个包围圈,蒙古人走进去,就会全部被杀,成为两国和好的机缘。
所以蒙古人压根没有中计,后来帖木儿汗国在中亚统治,后人甚至打到了印度。而金帐汗国则开始认真归化斯拉夫人,为今天的俄罗斯带去了光明。这些国家之所以不敢攻击大明,因为他们认为瓦剌和大明是一家人。在当时,就算打了北京保卫战,大明依然是东亚主宰,在整个国际形象中,北中国包括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文化讲究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与今天形势截然不同。
当然大明也暴露出自己的战略失误,有种说法是,北元和大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大明的战略失误是没有处理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和中央的关系,这个问题明朝一直没处理好,甚至亡国也与此有关。为此大明开始了恐怖的长城基建工作,中国标志万里长城,与于谦的做法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大明培养了自己独特的卫所系统,是中国乃至世界一个独特的管理方式。
当然大明调整过自己的外交政策,比如隆庆和议,这个内容这里不做详述。
其次是于谦的去世把宋明以来的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打破。
有宋以来,君臣共治天下,南宋末年有十万军民与国同亡。可是明末,养仕三百年的大明朝遇到的却是“水太凉、头太痒”之辈。
不是说大明没有骨气的人了,而是大明士子有太多被于谦的死伤了心。
明英宗杀害于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目的。原本于谦在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二元君主制的局面,结果于谦被杀,大明朝堂上的士子,大多剩下抬杠之辈。
因为似于谦优秀的人员不再大明朝堂仕官。
最典型就是后世王阳明,以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并不完全为朝廷做事。
曾经皇帝得意洋洋:“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明英宗杀了于谦,自此大明少见杰出之士,世间捧的名士大多沽名钓誉尔,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世间人伦景象。而朝堂上,当英才不再为国服务,大明就发展停滞,进入了没完没了的内耗。
大明朝葬送自己的未来,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殊可惜哉!
于谦雕像
如今,到了西湖畔,除了美丽的西湖十景,一定要去岳于双少保墓前调研,祭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