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企业家精神 坚定做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1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也被写入相关中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企业家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作为理论宣传阐释的主流概念,企业家精神融合进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兼顾物质与心理、经济与文化、自我与他者,是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文化标识,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题中之义。企业家精神绝非普通的经济概念,还是中华文明的现代构成形态,更是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明表征,其内在蕴含着三层结构——创新发展的生态结构、专心致志的心态结构、家国情怀的情感结构。

2025年4月10日《羊城晚报》A7理论版

做组织引领创新探索的促进者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天然地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人格特质。它体现在系统地寻找创新机会,并通过这些机会创造价值。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企业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打破旧有的经济均衡,推动经济发展。不是所有的企业经理都是企业家,只有那些拥有创新发展精神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才能称得上企业家。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企业家具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探索豪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企业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合理组合起来,为实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作为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者,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于未萌中发现商机,穿越代际时空,引领不同行业发展潮流。

创新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中国企业家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渐进性创新、突出产品价格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创新、融合技术流程管理要素的集成式创新上,探索出独具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生态,为后发国家创新提供了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中国企业家要继续发挥好多样化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丰厚等传统优势,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全球范围“技术寻源”、汇集创新要素,在依靠以科技为基础的变革性创新上下大功夫,培养出一批真正有技术实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优势的全球性企业,做组织引领创新探索的促进者,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做培育专心致志心态的促进者

专心致志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院士、文艺创作者、非遗传承人、民营企业家和党外人士时都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对企业家而言,专心致志意味着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一种长期主义精神。真正的企业家拥有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精神特质,对长期目标具有持续热情与持久耐力。企业发展具有周期性,专心致志让企业家在应对不同周期的困难和挑战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企业从成长期到最终的成就是经过长周期的坚韧沉淀塑造而成。专心致志有助于企业摒弃短期利益导向,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企业家的专心致志心态带动员工形成专注、敬业、心无旁骛及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影响整个企业文化甚至整个社会。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同时也须稳妥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企业家保持专心致志的战略清醒,把握心态主动,树立战略意识、价值理念,有助于在长期主义定位中处理好价值和盈利的关系。在投资领域,有利于减少市场波动和短期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促使企业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在研发领域,企业家只有专注于技术突破,涵养工匠精神,才可能在科技前沿领域形成深厚积累;若心浮气躁、频繁转换方向,无法抵御外界短期利益诱惑,就无法催生革命性突破,更难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中国企业家只有坚持长期主义,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才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做弘扬厚植家国情怀的促进者

家国情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家国情怀在实践中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情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连。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有具体而实际的内涵,绝非空洞抽象、遥不可及。这种精神基因在新时代完成创造性转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历史长卷中,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留下深刻印记。从清末民初实业家“实业救国”,到当代企业家践行“产业报国”之使命,再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数企业家为祖国发展前赴后继、贡献力量,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企业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自觉行动,从更高格局重构了家国叙事。

中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也带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家国情怀本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意识,然而中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有其特殊性——既有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社会环境的驱动。与西方企业家更多强调个人主义和经济理性相比,中国企业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国家责任和天下情怀。从文化根源看,中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家”与“国”密不可分。中国企业家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将个人成功、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视为一体,在家国情怀与经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从社会期望看,中国社会对企业家的期望不仅限于经济成功,还包括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这种社会压力也塑造了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从世界格局看,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实践中重新定义家国情怀。年轻一代企业家在继承传统时展现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未来,中国企业家需要继续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中国正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弘扬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适合中国发展的企业家精神大有用处、正当其时。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上升到文明竞争。重视企业家精神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思考企业文明的中国性、民族性与世界意义。“中国企业要为世界做什么?”“做什么才能对民族有意义、对世界有价值、对人类有贡献?”中国迫切需要重新树立一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文明叙事,特别是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如此才能助力中国勾画新的企业文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竞争力。

作者 | 郑姝莉(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