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调研组来浙调研 郝明金带队
2025-04-03 20:02: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曦 王晓颖
3月的赣南,山水含情,草木知春。走进位于瑞金沙洲坝镇枣子排村的一处老院落,只见3栋横屋和1栋直屋交织而立,砖瓦斑驳,窗棂泛黄,环绕的古樟依旧亭亭如盖。
1932年冬天,一位化名为唐开元的年轻人跋山涉水、踩着寒霜来到这个小院子。
他就是刘少奇,此行的目的是“打前站”。动荡的1933年初,全国总工会机关从上海撤离,迁往瑞金沙洲坝镇枣子排村,与原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并,成立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陈云任副委员长兼中共全总党团书记。
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苏区工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苏区工会是组织坚强的阶级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是广大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从城市到农村,从白区到苏区,历尽千山万水,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在红都瑞金留下了铿锵的足迹、树起了光辉的旗帜。这面旗帜拂来的风,至今仍润泽着赣鄱平原,荡漾在神州大地,推动新时代中国工会凝聚起亿万职工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柱石
青工部、女工部、社会经济部、国家企业部……置身于枣子排村的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一间间狭小的办公室紧紧挨着,两排房屋之间是一口方正的天井。站在天井里仰望天空,耳畔仿佛传来一阵热烈的讨论:“苏区工会怎么建”“如何指导工人运动”……
冬去春来,问题有了答案,工会组织在苏区拔节生长。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先后设立了农业、店员手艺、纸业、苦力运输、国家企业5个产业工会和江西省、福建省、闽赣省、粤赣省、赣南省5个省级职工联合会。至1934年1月,仅中央苏区及其附近几个苏区的工会会员已达22.9万余人,95%的工人加入了工会。
一幅鲜艳的“春耕模范”红色奖旗,悬挂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二楼展厅。时间倒回1933年暮春,瑞金武阳区,乡亲们步履匆匆赶往邹氏宗祠,准备参加“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会上,毛泽东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把“春耕模范”奖旗分别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的群众代表,将苏区生产劳动竞赛推向高潮。
弹药厂第一名,超过生产量333%;军委印刷厂第二名,6小时工作量1小时完成——枣子排旧址展出的书籍资料里,记载着1934年3月~4月苏维埃国营企业生产竞赛的成绩。江西省总工会宣教网络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的发起和组织下,苏区劳动竞赛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并孕育出工运史上多项“首次”:首办劳动竞赛活动,首创劳动模范名称,首开劳模表彰大会。
“一送郎,床面前,嘱咐新郎莫贪钱;二送郎,间门边,嘱咐新郎心要坚……”1933年夏天,瑞金城乡到处回荡着这首《送郎参军》。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中央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刘少奇和陈云以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的名义发出了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的号召,得到了热烈响应。这支1万多人的队伍成立后,训练不到半年,便担负起中央机关警卫的任务。
“工人代表的数量在1931年的‘一苏大会’中占12.5%,而在‘二苏大会’中达到28%。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工人出身的干部占30%以上。”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编研股股长钟燕林告诉记者,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成立后,组织工人积极参与苏维埃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参军参战保卫苏区,为苏维埃政权夯实治理根基,发挥着“柱石”作用。
斗转星移,血与火的岁月已经远去,工运先辈的实践仍在赣鄱大地延续着。
江西省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江西省总工会牢记职责使命、创新实干路径,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通过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巩固工会基层基础,用心用情做好职工维权服务,着力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团结引导全省职工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实践中勇立潮头。
堡垒
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苏维埃劳动法》),它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的,是要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反对雇主对工人的压迫,限制私人雇主对工人的剥削。这部法律共12章75条,规定劳动标准、劳动安全、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于一体,这是苏维埃区域第一个以国家基本法形式通过的最为完备的劳动法。
《苏维埃劳动法》规定,对雇佣劳动者普遍适用8小时工作制。同时,劳动者每周要有连续42小时的休息,也就是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半,这是我国周休息制度的雏形。
但是,《苏维埃劳动法》和当时的一些劳动政策,有许多地方照搬苏联的做法,在苏区实施后“水土不服”。
为了纠正当时劳动政策“左”的错误,刘少奇向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提议修改《苏维埃劳动法》。那段日子,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的干部们奔走调研,枣子排的煤油灯彻夜不灭。经过反复推演与调整,1933年10月15日,修改后的《苏维埃劳动法》重新颁布实施。
“苏区的学徒逐渐增加了(中央苏区增加了一千多)”“工人的工资是大大增加了,最少的有20%的,有的是增加了几倍至十几倍”“工人的疾病、生小孩、死亡、受伤均有保险局或雇主负责”……透过枣子排旧址展出的一份份旧报纸、一张张宣传画,不难看出新修改的《苏维埃劳动法》带给苏区工人实实在在的保障。
研究工运史多年,在瑞金市史志研究室负责人苏春生看来,苏区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人民政权中新开辟的一个崭新的工人运动领域,对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如何开展工人运动进行了初步探索,给中国工会运动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百年工运,薪火相传。新时代,做好维权服务依然是工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并在各地的实践中不断结出新的果实。近年来,江西工会创新打造“三师一室”服务平台(法律援助律师、劳动关系协调师、健康工程师、沙龙茶叙室),高效便捷维护职工权益,多元化解劳动争议。
“前来求助的职工从愁容满面到喜笑颜开,是工会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从事维权工作多年,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瑞金市总工会一级主任科员谢斌由衷感慨:“接过接力棒,继续筑牢工会维权堡垒,是我们对先辈最高的敬意。”
学校
“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总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首脍炙人口的《工农兵三字经》,是苏区工人夜校的教材之一。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苏区工会在企业工厂中举办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组织工人们“白天生产,晚上学习”。据统计,当时仅江西省就有工人夜校3298所,识字班19812个,俱乐部712个。
“作为党联系工人的桥梁纽带,苏区工会一方面向党和苏维埃政府反映工人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到工人群众中去,提升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革命意识。”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卫平光向记者表示。
90多年过去,以扫盲为目标的工人夜校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同一片土地上,当夜幕落下,华灯初上,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公益课堂座无虚席。八段锦、咖啡拉花、扎染制作……如今,“工会晚八点”品牌广受江西职工欢迎,成为兼具学习、社交等多重功能的“充电站”。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转移后,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停止了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1935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撤销苏区中央执行局,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
于漫漫长夜中艰难求索,工运先辈在苏维埃大地上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壮丽篇章。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先辈的精神却融进了中国工运的血脉,激荡着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1988年11月中旬,曾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组织部部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的梁广,受赣州市总工会邀请,重返工作生活过的瑞金。在枣子排旧址,当看到因经费缺乏、年久失修,许多房屋已经倒塌,梁老一脸凝重地说:“维护好革命的旧址,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离开瑞金后,他向全国总工会提交报告,提议拨款修复枣子排旧址,建议很快被采纳。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企业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参观团队。这座古朴的客家建筑,成为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触摸、回顾工运历史的“大学校”。
“每次去瑞金,总有不一样的感悟,苏区工运史常学常新。”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的纺织工人,到江西省总工会财务部干部,再到赣州市安远县红光村第一书记,全国劳模颜琴曾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在她看来,传承好工运先辈的红色基因,最重要的便是组织动员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努力拼搏,为党的中心任务奋斗不息。
光阴流转,星火不灭。当我们走近历史,历史会告诉未来:岁月更替,初心不改。
新闻链接: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弄潮江城 奋楫时代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百年工运,潮起珠江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初心如磐 信仰如炬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