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照亮大国伟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04:00    

韩庆祥

开栏语:中央八项规定,是读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把“钥匙”。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这一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改变了中国。本报今起开设“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栏目,为国内外读者深入理解中央八项规定在作风建设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提供参考。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国家事业成败。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这是新时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这一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改变了中国。
中央八项规定是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它的出台令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这张“金色名片”,正照亮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必须自身硬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贵州、云南考察时,对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通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大胆干事创业”。
有一段时期,由于一系列客观原因和自身思想的松懈,某些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日益淡薄、群众观念日益模糊、艰苦奋斗作风逐步丧失,这些行为违反了党的纪律,在群众中引发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带坏了党风、政风,必须坚决予以治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规定,为十八大后党的作风建设定下了总基调;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的内容虽然只有短短600余字,但内涵丰富,指向清晰、项项可行,体现了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表达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坚定信心和勇气,瞄准了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改进调查研究到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从精简文件简报到规范出访活动,从改进警卫工作到改进新闻报道,从严格文稿发表到厉行勤俭节约,涉及方方面面,设立起长期有效的铁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
“八项规定”内容具体而实在,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铮铮宣示。“打铁还需自身硬”,是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打铁”,意味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和困难是非常“坚硬”的,十八大报告主题词中有一个“攻坚克难”,其实就是对此自觉而清醒的认识。要把“铁”打好,那么“打铁”的主体对自身就要有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打铁”的主体,如果自身不硬,“打铁”的锤就举不起来。“自身硬”,硬在哪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可以看出,“自身硬”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硬”在本质。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果党的本质变了、被颠覆了,那么一切“硬”都无从谈起。二是“硬”在精神。即力求解决精神懈怠问题;三是“硬”在能力。提及克服“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提倡学习之风,减少应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硬”在作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实质就是整顿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以行动作无声的号令,以身教作最好的榜样。赴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与湘西村民一起摘柚子;去北京庆丰包子铺排队点餐;在陕北梁家河用自己的钱为乡亲购买年货……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日常中,带头践行八项规定的细节不胜枚举。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一个突出的关键词。“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类,二是群体,三是每个个体。从学理上来讲,以人为本,要从“人类”方面来理解,比如注重人类关怀,强调人类共享一个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也可从“群体”方面来理解,比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还可从“个人”方面来理解,如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和个人是有区别的,对个人而言,人民是一个抽象概念,但这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包含一个个具体个人的抽象。也就是说,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人的。
作为党的总书记,从政治或意识形态角度,相对于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肯定要强调“人民”,着眼于“人民”这个整体。当然,这个“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体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人生成长、人生阅历过程中,接触过具体的底层民众,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人,这些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不同的个人。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生动的集合体,即具体的抽象。也就是说,他讲的“人民”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而是包含了具体多样的抽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经艰辛、冷静观察、充满自信、沉着应对、运筹帷幄、补齐短板、积极作为,进而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更注重克服我们党面临的软肋,即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党中央领导集体直面“四大危险”,且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首先把破解“四大危险”并使“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如今,在决胜“十四五”的重要节点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对于开展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日前中办印发的《通知》开门见山,“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共创新的伟业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归根到底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紧紧依靠全体人民,把14亿多人民的力量,凝聚成“汪洋大海”般的前进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积极有效应对各种矛盾、难题、风险和挑战,在总体上是围绕“四个伟大”而进行的,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目的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所以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当前,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处于整体转型升级和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矛盾、难题、风险和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才能振奋发展信心。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引导党员干部当好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向上向善,汇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正能量。(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