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的两大隐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0:41:00    







每个智能驾驶的虔诚信徒都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每个需要学习才知道如何打开的车门都是救援的障碍



文|尹路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导致车内三人死亡。

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4月1日中午发布微博,通报了车祸概况:事故于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在安徽省铜陵市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小米第一时间联络了登记车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驾驶。车上紧急呼救系统也在同时呼叫车上人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30日,小米事故处理小组赶赴铜陵,配合警方的调查、取证等工作,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小米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的信息摘要 (2)

4月1日下午,铜陵市交通运输管理局表示,铜陵市已经成立专门调查事故的工作组,事故原因以官方通报为准。

4月1日22点19分,雷军发布微博,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除了调查组,没有任何一方掌握足够信息,任何对事故原因的推测都不足为凭。但面对逝去的宝贵生命,我们至少可以明确地警示两点:1.在智能驾驶系统可以代替人类承担事故风险和赔偿责任之前,放弃自动驾驶幻想;2.必须保留从车外通过机械手段打开车门的方式,且任何成年人无需学习即可操作。

放弃自动驾驶幻想

关于放弃自动驾驶幻想,早在2021年8月,笔者就曾撰文《不要尝试挑战人性,放弃自动驾驶幻想》,其中的观点放在今天毫不过时。

智能驾驶功能最大的隐患不是技术,而是对人性的挑战。

据一位评测过大量智能驾驶车型的评测人员介绍,作为专业人员,在评测之前,他对智能驾驶并不完全信任,但随着测试里程的增加,他开始对智驾系统产生信赖。特别是在没有评测工作,不需要记录数据的时候,注意力很难一直集中。这是智能驾驶最大的隐患。

驾驶者在逐渐熟悉智能驾驶系统后,因为可以缓解疲劳,会逐渐信任智驾。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不喜欢偷懒。即便事前进行过充分培训,也难免产生沉迷与信赖。

而在使用智驾系统时,系统一方面让驾驶者的身体放松,同时又要求保持高度警惕观察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种南辕北辙,挑战人性的要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车企开发了多种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包括最简单的方向盘扭力传感器,以及基于疲劳监测发展而来的注意力监测系统。但永远不要低估人对偷懒的渴望,网上各种欺骗监测系统的工具层出不穷。在智能驾驶状态下,吃喝、化妆、玩手机甚至睡觉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某些新车的发布会上,居然公开播放驾驶员打开智驾,吃饭化妆的视频。

许多车企在营销中都大力鼓吹智驾系统的能力上限,实际使用时,车企会在启动相关功能前,设计一个学习、考试环节,把所有智驾系统的能力边界提示清楚,以免除自身责任。但考试只有一次,营销宣传却不断重复。这样的环境下,普通消费者很难对智驾系统的边界保持警惕。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于骞在刚刚结束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划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简单标准,“出了事故,车企、智驾供应商敢于承担赔偿责任,那就是自动驾驶,不敢赔就不是,不要靠口号,拿钱投票。”

笔者对于骞的话深表认同,对那些停留在口号阶段的智能驾驶,请驾驶者放弃自动驾驶幻想。

新能源车的门把手,请你不要那么新

严重的新能源车事故几乎都会面临关于车门的两个质疑:为什么解不开锁?为什么打不开门?这里的解不开锁和打不开门指的都是从车外操作,车内的应急开门装置不在讨论之内,因为严重事故中,车内人员往往受伤,甚至陷入昏迷,经常不具备自己操作应急开门装置的条件。

2024年4月发生在山西运城、导致三人死亡的问界M7事故中,车门未解锁,封闭式门把手未弹出,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只能破窗救援。这起事故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在碰撞瞬间,前机舱的电源和信号线被切断,致使门把手无法收到解锁信号。

当前不少新能源车为了降低风阻,都采用了弹出式的隐藏门把手,保持车门光滑。但这类门把手一旦因为断电无法正常弹出,在事故中别说解锁开门,就连从光滑的车门上找到门把手都得费一番功夫。

这类弹出式门把手只要能正常弹出,就和传统门把手没有什么区别,通过拉拽即可打开车门。它们安全与否,关键在于事故瞬间是否有可靠的供电和信号传输。现在的技术趋势是同时设置两组低压供电系统,且其中一组要设置在强度最大的车身结构内,确保门把手可以收到解锁信号。

断电之外,第二种打不开门的情况多出现在自动门、剪刀门等自动开启的车门,或者类似小米SU7这种触控电解锁开门的车门。

自动门、剪刀门由于门把手位置奇特,开门角度少见等问题,救援中经常出现即便车门已经解锁,救援人员也不知道如何开门,往哪拉门的问题。且这类车门因为内置电机,车门更重,不容易人工开启,在断电情况下,还容易出现阻尼过大,门难打开的问题。

触控电解锁开门的车门情况更为复杂。以小米SU7为例,正常情况下,开门时轻触门把手内侧,车门自动解锁弹开。如果发生事故,在车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开门和正常情况下一样。如果断电,则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解锁前就断电了,那就彻底锁死,只能破窗。第二种是车辆应急解锁成功后,车门断电,此时轻触门把手内侧无法打开车门,因为小米SU7的门把手只设计了电解锁方式,没有保留通过上翻门把手打开车门的机械结构。

在小米SU7刚上市的时候,一位给多家车企供应车门及门锁产品的供应商负责人曾对笔者表示,同时保留轻触电解锁和上翻机械解锁两套系统的门把手方案非常成熟,他在发布会上看到雷军特意强调半隐藏式门把手,还以为采用的是双系统冗余的方案,没想到最后却是只能电解锁的单系统方案。

对于应急救援,保留可以从车外机械开门的方式非常重要。事故中即便车身变形,车门打开困难,但只要保留机械开门方式,就有希望先打开一点,救援人员再用液压扩张装置撑开车门。

对于车门和门把手,消费者的需求很简单,平常好用,出事能用,出大事勉强用,把手不用找,开门不用学。所以,在没有成熟可靠的新开门方式之前,新能源车的门把手,请你不要那么新。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马克)



图片

责编 | 秦李欣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