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金戈铁马下一句是什么(铁血词人辛弃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6 08:04:37    

"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朝廷埋没了一位好将军,但青史上却留下了这位伟大爱国词人的英名。

夜色已深,金国军营依然灯火通明,早先投降金国军营的南宋起义军将领张安国满脸通红,正和人喝酒猜拳。他不知道的是,军营附近,有五十多双眼睛正死死盯着他。他们是张安国昔日的起义军同伴,前来生擒这个叛徒。


只听一声令下,五十多人冲进军营,将醉醺醺的张安国捆起来带走。速度之快,让在场的金军措手不及。下令的人正是这次行动的组织者,时年23岁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时,他生活的地方已经被金国占领,目睹了金人对中原百姓的压迫,辛弃疾决心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他从此读书习武,不敢荒废一天,成年后,练得一身本领的辛弃疾加入了抗金起义军。他英勇善战,被起义军首领耿京委以重任,代表起义军南下联络南宋朝廷。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却听到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靠金国的噩耗,愤怒的辛弃疾率领五十将士,在周密的部署下,将张安国生擒。


叛徒张安国被带回南宋接受处决,辛弃疾也因此而声名大噪。但南宋朝廷怯懦畏缩,腐败无能,没有收复中原的想法,却只让辛弃疾担任文官。辛弃疾的军事才华无法施展,只能用一首首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满腔抱负。于是便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达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此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表达出辛弃疾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生命的底色是悲凉的。村上春树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既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尘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这段话也许是辛弃疾心境的最佳诠释。但他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于诗词之中,在文学上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全国的文学中心。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