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和半翅目区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8 09:36:37    

综述

蚜虫、粉虱、蚧壳虫、木虱、叶蝉、蝽

原同翅目昆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做细胞核DNA基因分析时,被发现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群,或者说不是一个拥有共同祖先和全部后代的完整家族,且与原半翅目昆虫蝽的亲缘关系很近,因此同翅目被整体划入半翅目,并打散分类到两个亚目中,其中蚜虫、粉虱、蚧壳虫、飞虱、木虱等属胸喙亚目(喙着生在胸的前足基节之间),蝉属颈喙亚目(喙着生在靠近头颈部的前足基节之间)。原半翅目下的蝽类则被归为鞘吻亚目。

但近来用细胞线粒体的DNA进行基因分析时,发现原同翅目和半翅目之间确实有类群的区别,未来或许仍有可能将二者分为不同的目。本手册为照顾中文读者的习惯,将继续使用同翅目这个虽已废止的生物学类别。

(一)同翅/半翅目昆虫的分类特征

粉虱的前翅是革质,蝉的前翅是透明的膜质,无论革质还是膜质,它们前翅面上的质地相同(都是革质或都是膜质),故而得名“同翅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成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棍。

蝽(椿象)类昆虫的前翅基部增厚成为类似于甲虫的鞘翅,但端部仍为膜质,不同质地构成“半鞘翅”,故而得名“半翅目”。

从农业植保的角度看,同翅/半翅目昆虫与其他类昆虫最大的不同是其喙部为刺吸式口器,俗称针管;喙通常有1-3节,多为3节,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中吸汁或吸血为生。

(二)同翅/半翅目昆虫的生长与繁殖

与鳞翅目和鞘翅目相比,同翅/半翅目下不同种类的昆虫形体变化大,共性少;与完全变态的鳞翅目和鞘翅目不同的是,同翅/半翅目昆虫多数为不完全变态类型中的渐变态,一生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所谓的若虫也是昆虫的幼虫阶段,但若虫和成虫的虫体形态、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相似,只是尚未发育成熟;与完全变态的鳞翅目和鞘翅目相比,同翅/半翅目昆虫从若虫到成虫少一个蛹期。但渐变态昆虫的最后1-2龄幼虫也常常跟完全变态昆虫的蛹期一样停止取食,称为伪蛹,伪蛹可分为前蛹与成蛹两个阶段。若虫羽化为成虫的最后一次蜕皮,称为脱壳。

同翅/半翅目昆虫还有一个与其他昆虫不一样的重要特点是其繁殖方式:它们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孤雌生殖,或有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进行;孤雌生殖又叫单性生殖,即雌性的卵不需要受精即能发育产生后代。

蚜虫、粉虱产卵在叶的背面,蝉、飞虱、蝽等雌虫通常有发达的产卵器,能够刺破植物表皮,将卵产在植物组织内,卵多为长椭圆形或正椭圆形。

(三)同翅/半翅目害虫的危害特点

同翅/半翅目昆虫是刺吸式口器,用口针刺入动物体内血管或植物维管束系统中负责运送糖等光合作用产物的韧皮部,截取动物和植物体内流转使用的养分。以植物体内汁液为食的是害虫,而以其他昆虫体内汁液为食的,却正好是害虫的天敌。吸食人类血液的臭虫,也是半翅目害虫,但同样吸取人和动物血液的蚊子、牛虻、跳蚤和虱则不是。

同翅/半翅目害虫刺吸作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的汁液,蚜虫、粉虱、叶蝉等还可在祸害作物的同时,传播植物病害,譬如烟粉虱可传播30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而病毒病造成的危害要远大于害虫的直接危害。

不同于鳞翅目害虫会把植株的叶片吃出空洞或缺刻,同翅/半翅目害虫其口器分泌的消化液会使叶片或果实表皮出现斑点、缩叶、卷叶或异样凸起(瘿)。

不同于鳞翅目、但与鞘翅目害虫一样,大多同翅/半翅目害虫的成虫会继续取食危害,同时产卵繁育下一代。

(四)同翅/半翅目害虫的农药防治

同翅目、半翅目害虫都是刺吸式口器,只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但没有内吸活性的杀虫剂对它们的作用十分有限。

我们以前关于杀虫剂类别的介绍中说到,对付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剂主要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他类型的杀虫剂,包括最新一代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在内,对刺吸式口器有杀虫活性的不多。但以吡虫啉和噻虫嗪为代表的烟碱类杀虫剂已被认定为“蜜蜂崩溃综合症”的罪魁祸首,因此欧盟和美国都限制了这些烟碱类杀虫剂在室外(露地)使用。

目前已有一些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但对蜜蜂安全的杀虫剂,不管它们在作用位点和化学结构上属于什么类别,习惯上都可以被当作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升级迭代产品。

与鳞翅目害虫一样,刺吸式口器害虫、包括锉吸式口器的蓟马在内,容易对农药产生抗性,其中粉虱、蚧壳虫、蓟马以及某些种类的蚜虫特别耐药,加之它们的繁殖速度超快,即使刺吸式口器的农业害虫种类上要比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少得多,但防治难度也很大,尤其对于棚室番茄、黄瓜等果蔬种植户来说,小小的粉虱有可能成为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相关文章